黄页详情
地方微信大号联盟
当前位置:首页 > 石城在线 > 石城黄页
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形象图

纠错加入

客家文化旅游资源

联系人:石城在线

电 话:

手 机:

E-mail:

标 签:旅游

网 站:

地 址:

扫码访问客家文化旅游资源黄页手机版
保存到手机通讯录
黄页详情
客家文化旅游资源 石城县是中华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,是早期(唐、宋)客家人从中原南迁闽粤的重要中转站和滞留地,素有“闽粤通衢”、“客家摇篮”之称,客家遗址丰富,客家风情浓郁。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、客家文化研究权威学者廖钺曾为石城题词“祖根中原地、摇篮客石城”。这类旅游资源主要有: 1、古驿道闽粤通衢 位于县城角头街,“闽粤通衢”是客家人中转、南迁的见证物,名闻海内外。镇武楼,旧称元帝阁,又称“闽粤通衢”,清代以前是石城旧城北关门楼,是古代通往广东、福建的必经关口。该楼建于明万历28年(1610年),门额上刻有“闽粤通衢”四个大字。镇武楼是一座造型独特的城楼。楼内通长12米,有阁楼、了望窗,上下关联,气势雄壮。角头街,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,长约2.5公里,宽2至3米。顺琴江水南北通向,分上、中、下三个街段,各街段都挖有古水井,供街民生活之用。角头街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北方和中原客家人南迁通往广东、福建的必经之路,南来北往的客商、车夫、挑夫等进了廓头古街都要落脚歇息,街内的古庙、古拱桥、古水井、古建筑处处可见。 2、宋·宝福院塔 文物保护单位,是我国保存不多的北宋古塔之一。位于县城东南的宝福院后,紧临琴江河,塔影江心是古琴江八景之一。宝塔始建于宋徵宗崇宁元年(1102年),落成于大观四年(1110年)。是一座楼阁式佛塔,塔身七级六面,竹节钢鞭形;塔高59.8米,建筑面积1982.12平方米,底层对边直径为10米,对角直径为12米,内空直径为2.6米,墙厚3.7米,墙外边长5.6米,自下而上逐级微收,高而不危。每级有六扇门,三开三闭。檐角悬挂铜铃,风吹铃动,声播江城。塔墙北较直而南较斜,重心自然向北移成15度夹角,结构严谨,技艺精巧,虽经800多年风雨雷震,仍挺立江边。塔砖多有“崇宁壬年”,“僧道符立”字样,底层亦有“应可”砖记。宝塔在历史上曾遭三次兵燹,进行过两次维修。 3、客家民居(沙段古民居、陈联围屋、大畲黄家屋、田江土楼等) (1)陈联围屋 陈联客家围屋位于石城木兰篆陈联村陈坑,距县城约40公里。建于清朝嘉庆十年(即1805年),迄今已有201年的历史,为温姓荣伟,章佛所建。该围屋风格独特,古朴典雅,为封闭式结构,只有三道门出入通行,内有房屋九十九间半,外呈正方形,长44米、宽44米总占地面积2193.75平方米,建筑面积4100多平方米,内有大小房间100多间。墙基、门窗均用花岗岩条石砌筑,外墙用黄泥、沙石、石灰拌红糖水米汤垒砌而成,十分坚固,部分内墙和门楼用青砖砌就。整个屋宇呈“回”字格局,建筑结构严谨,所有屋檐均为观音斗拱状,下端有花纹彩绘装饰。主要门道为拱形,窗棂图案各异,雕刻精细,富有特色。木雕、砖雕、石雕还保存了不少珍贵字画墨宝,如以《三国演义》中的“空城计”等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彩绘古画。由于围屋雕刻、彩绘凸现了浓厚的客家古建筑文化艺术,是清代古典高雅的客家建筑代表性杰作,因此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和客家文化考古价值。 解放后至上世纪70年代,这座围屋内曾办过小学。但由于门窗狭窄,整个房屋十分阴暗、潮湿,不适合居住,早已人离屋空。特别是由于年久失修,加上房屋漏雨渗水、风化剥蚀,部分建筑颓废严重,楼板、栏杆、栋梁、瓦檐等建筑设施有的已开始腐烂,使整个围屋岌岌可危。为抢修客家文化遗产,按照“修旧如旧”的文物维修原则,全面修复已损坏的门窗、楼板、墙体及各种雕刻,修缮漏雨、渗水的房顶,彻底清理整治围屋内部及周边环境卫生,并对出入该围屋的道路进行水泥路面硬化,使陈联围屋重新恢复古朴大方、典雅别致的神韵,重现昔日光彩。 (2)大畲黄家屋 该屋座落于琴江镇大畲村,又名“南庐屋”,紧*通往闽西的古驿道旁。建于清乾隆年间,为一黄氏富户所建,占地二十亩,为砖木结构。该屋背*风光秀丽的通天寨,左右青山环绕。该建筑为典型的客家天井式建筑,为五进厅堂,两层结构,共九十九间半,间间相通。堂内木质廊檐有许多精致雕刻,龙飞凤舞、人物鸟兽、虫鱼花卉精彩纷呈。中间的正厅显得犹为雄壮,分为上中下三厅,每厅有一天井相隔。该屋前面挖有一口半月形水塘,外建围墙院落,是一处极为壮观的古民居。 (3)沙段古民居 沙段古民居位于清光绪年间,为当地乡绅陈绳武所建。座北朝南,分为三进,进进相连,与大畲古民居有相似之处。占地面积2012.7平方米,建筑面积4025.8平方米共有九十九间房屋,土木、砖结构、大部分为砖木结构,外墙均青砖砌筑,大部分内墙1.6米以上为土砖封砌。辟有前后院,围墙均用青砖建筑,厅堂内有鸟兽花草,人物故事等各种浮雕50余件,下厅望板上有彩绘藻井,厅堂大门上有石质浮雕六方。各种浮雕和彩绘工艺精湛。他的保存为研究客家民居建筑提供了事物依据。2005年被公布为石城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 (4)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——桂花屋 清同治三年(1864年),天京(南京)沦陷。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(洪秀全长子)在干王洪仁轩等人的保护下,率太平军余部南下,10月9日途经广昌与石城交界处杨家排古岭脑时遭党清军席宝田部伏击,10月23日幼天王被清军捕,即囚禁于桂花屋花厅。月初,幼天王被押抵省城,28日被江西巡抚沈葆祯杀害于南昌。该客家民居与太平天国诸多巧合,时间巧合:该民居修建于1851年,落成于1864年,与太平天国起义、沦陷时间一致;地点巧合:起义于花都,建都于南京(石头城),终结于石城;人物巧合:该民居五个马头墙与太平天国五王石城蒙难巧合。幼天王曾用毛笔在侧室南面白粉墙上提诗一首“有志攘夷愿未酬,七旬苗格得难谋;足跟踏开云山路,眼底空悬海月秋。 桂花屋是县城唯一保存较好的客家民居,是清代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,体现了独特的客家建筑文化,该屋为砖木结构,悬山顶,三堂两横式民居,中有天井,后为正房,两边厢房,前后庭院,门额楷书阴刻“永怀”二字,年款为“咸丰辛亥年”(1851)。该屋系当年石城富豪黄性存所建造,占地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,有70余间,分三进:前厅、中厅、后厅,两侧是厢房。整个建筑富丽堂皇,高墙深院,是典型的客家民居,保存比较完好。以幼天王为首的诸王在石城的覆灭,宣告了历时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彻底终结。使桂花屋成为这段重要历史的实物见证和历史信息的载体,它的保存,对太平天国后期革命斗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。 1987年6月列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 (5)田江土楼 地处是石城木兰乡田江村,建与清嘉庆二十四年(1819)为土木结构,建筑由主楼、角楼、哨楼三部分组成,原筑围墙80余米,今仅存大门前一段5米长的围墙。土楼长26.1米, 宽20.6米,墙高5.6米,内墙厚0.4米,外墙厚0.5米至1.2米不等,占地面积537.66平方米。主楼西北角设角楼,高与主楼齐,东面设哨楼,主楼北开大门,直通前廊,东西各开一侧门,直通腋廊。建筑平面南为正厅,北为前廊,东西厢房,厢房与正大厅之间为腋廊,外墙设枪眼。土楼内工友房屋20余间,为田江廖氏所筑,在主楼基脚沙锅内刻有纪年铭文。该土楼为我县仅存,它对于研究我县古代建筑有一定的意义。1996年1月列为石城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 4、小松杨村亭式坊 位于石城县小松镇桐江村燕交坪。该亭系为旌表桐江太学生许楚涟之妻李氏而建。亭身为麻条石结构,南北立两座贞洁牌坊为门,其间距7.3米,接栋成亭,这面阔4.8米,进深7.10米,高5.56米。坊内的屋面由木梁承重,五架梁,抬梁式结构,硬山顶,在坊亭的脊檩上刻有“孙德政策,德敷德教效曾孙彰忠孝建造”和“皇光绪元年岁次乙亥仲冬月谷旦”等字款。整座坊亭石刻浮雕图案多筑风格,唯我县独有,它是实用性功能与精神性建筑的完美结合,有较高的历史、艺术、科学研究价值。 1987年6月列为江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 5、清·永宁廊式古桥 地点:石城县高田镇上柏村水口 年代:清乾隆三年(1738年) 该桥为单孔石拱桥,跨上柏溪,桥长34米,宽5.2米,拱跨10.6米,拱高4.4米。桥上加廊,廊阁分为12间,中部两间为二层亭阁,左右各5间为单层桥廊,廊与阁均为穿斗式梁架结构的木构建筑,以木柱承重。柱上分别安插地木、额枋、柱顶安空枋式木屋架,以承屋面。廊外用木板围护,以挡风遮雨,廊内设木凳*栏,供人休息,桥中部亭阁为歇山顶,地面比两边桥廊高一尺左右,*两边桥身处用青砖砌,桥上建筑面积176.85平方。廊桥合一的建筑风格,省内少见,为我县仅存。2000年7月列为第四批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